近日,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发布检疫公告,自6月1日起将对抵达新西兰的船舶进行亚洲舞毒蛾检疫核查。为降低船舶携带舞毒蛾风险,保障我国输新西兰贸易顺利开展,上海检验检疫局虹口办事处对上海口岸船舶代理企业进行政策宣传,通知企业向中检集团提出相关检疫申请,并通过船舶监控系统将输新西兰船舶信息及时传输给中检集团,联合做好该项检疫措施应对。
亚洲型舞毒蛾是舞毒蛾在亚洲的一类种群,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种形态,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林业害虫。日本、中国和韩国等许多港口都存在大批的亚洲舞毒蛾,在晚上明亮的灯光会吸引大批的舞毒蛾飞到船上。雌性舞毒蛾会把卵产在船舶的上层建筑、船体表面或者在舱口围的下沿角钢表面。当天气情况合适,已经化蛹为蛾的舞毒蛾开始交配,雌性飞蛾在5月中旬至10月中旬边迁徙边产卵。由于现代船舶速度快,舞毒蛾到了北美就会从船上“偷渡”上岸,扩散到树林栖息繁衍,“前赴后继”的舞毒蛾侵袭北美,导致植物和林业破坏,如果树木连续几年受到舞毒蛾的严重危害,再加上生长环境不利或者其他有害生物的影响,2年至3年后受害树木就要死亡,死亡率达20%或更高。因此,在这个敏感期间,从远东来的船舶均被北美国家列入亚洲舞毒蛾高风险的名单。
自2009年以来,北美植保组织3个成员国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每年都从6月1日起对来自AGM疫区的入境船舶进行检查,南美洲智利也于2014年7月1日起加强入境船舶AGM监测,要求来自AGM疫区的船舶,应在输出国最后一个离境港口申请接受亚洲型舞毒蛾检查,并获得“船舶无亚洲型舞毒蛾”的证书。该证书将是船舶到达北美及智利口岸能够直接靠港的凭证之一,未持证的船舶将可能被拒绝入境,并在指定锚地等待接受检查或转运到其它港口,同时予以处罚,这对于船方带来的经济损失将无法估量。近期新西兰政府将采取的舞毒蛾检疫措施也进一步表明,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对该检疫有害生物的输入防控。
虽然历史资料和数据均表明上海港没有亚洲型舞毒蛾发生,但由于巨大的出入船舶数量以及作为远东航线船舶途径的重要港口,上海港一直以来都被北美植保组织列为中国亚洲型舞毒蛾通过船舶传入美国风险最高的港口,从上海口岸输往北美的船舶及货物将被实施特别检疫措施,这些特别检疫措施增加着航运企业物流成本,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也有着不利的影响。因此,上海港检疫人员始终在积极防范和监控着这些未曾存在的“隐形的翅膀”,在保证严控舞毒蛾的基础上,争取早日将上海建成国际上所认可的亚洲型舞毒蛾非疫区。
对于上海亚洲型舞毒蛾非疫区的建设,需要同时做好输入和输出地双向的防控:一是加强出境交通工具舞毒蛾检查。这里的交通工具主要指船舶,目前中国检验认证集团(CCIC)是质检总局委托的离港船舶舞毒蛾检查的唯一机构,船舶离港前CCIC签发的证书是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智利和新西兰唯一认可的证书,船方可在离港前向CCIC申请进行舞毒蛾检查,据CCIC统计,2015年我国离港至北美的船舶共569艘,其中船方申请查验率为75%,仍需进一步加强对船方的政策宣传及检疫管理;二是加强出境集装箱及货物的检疫查验。集装箱箱体容易被舞毒蛾虫卵附着,在5月至9月的发生阶段,上海口岸需要加强对输北美集装箱及货物的检疫查验,尤其重视从疫区提取的箱体及装箱的货物,以及相关木质包装商品,都是舞毒蛾疫情发生的高风险因子;三是持续做好港区码头疫情监测。目前,在上海的洋山、外高桥等各港区口岸在舞毒蛾活跃期布控了200余个舞毒蛾监测点,放置了绿色的舞毒蛾性诱捕器、频振式诱虫灯等工具,并GPS定位和记录监测数据,虽未发现过舞毒蛾动态,但捕获过不少木毒蛾,对木毒蛾发生较多的区域也需提升风险意识,加强检疫防控和处理;四是加强对入境船舶及集装箱货物的舞毒蛾检疫要求。上海口岸入境船舶中,来自日本、韩国等远东航线的船舶占绝大多数,而这些国家的一些港口均为舞毒蛾疫情爆发的重灾区,在舞毒蛾疫情高发月份,应对以上国家来船加强入境舞毒蛾检疫查验,发现虫卵或成虫应采取必要的检疫处理,并及时上报疫情,对疫情发生严重的船舶所发港口进行警示记录,并对此类港口来船有针对性地加强检疫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