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成立的两年,是上海国检人深耕细作锐意改革矢志创新的两年,全局上下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致力于打造开放度最高的自贸区。
“太尉局长为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上海市市长杨雄的郑重之语让人温暖;
经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上海自贸区共有61项制度创新在全国复制推广,其中8项来自检验检疫系统,扩区前41项创新制度受惠企业达3600余家,今年6月正式推出支持自贸区新一轮发展24条新政、88项具体措施”,这些数字令人振奋;
“在全国率先实施‘十检十放’分类监管新模式,检验检疫工作首次被写进上海市委工作报告,全国首家自贸区进境水果指定口岸落户上海洋山”,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深化监管制度改革服务自贸区建设,是上海国检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局长俞太尉的眼神中透着坚定……
上海自贸区成立的两年,是上海国检人深耕细作锐意改革矢志创新的两年,全局上下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致力于打造开放度最高的自贸区;自贸区成立的两年,也是上海国检人播种政策新苗收获丰硕成果的两年,仅今年扩区后的半年,我局聚焦“三重二新一大”(即重点区域、重要产业、重大项目;贸易新业态、监管新模式;大型企业),与全市15个区县进行了交流合作,出台了115项支持区域发展的针对性措施,有重点、有步骤地将自贸新政在上海全市复制,自贸区国检制度的改革红利得到最大限度释放。
做好四则运算
打造开放度最高的自贸区,是国家战略对自贸区建设的总体要求,作为外向型经济贸易发展运行的重要一环,国检部门承载着贸易便利化的重要使命。但是,改革有风险,建设开放度最大的自贸区,要以安全为底线。因此,改革需要胆量,更需要智慧。就如俞太尉所言:“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力求坚持正确导向,做好四则运算,即坚持需求导向做加法、问题导向做减法、示范导向做乘法、变革导向做除法,尽一切努力缩小不利发展的分母,做大促进发展的分子。”
为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我局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抓手,提出了审批事项减量化、审批流程扁平化、审批办理智能化和审批场所集约化的目标;为加快推进贸易方式转变,我局以跨境电子商务为切入点,提出了落实国务院文件不打折、执行质检总局规定不加码、比照兄弟省份做法不逊色的要求,重新修订了上海跨境电子商务检验检疫管理办法;为加快推进通关方式转变,我局和海关积极推动“三个一”模式,在条件具备的场所推出关检联合查验点。
今年4月27日,上海自贸区扩展区在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正式揭牌,标志着上海自贸试验区2.0版正式启航,覆盖范围从原来的28.78平方公里扩展至120.72平方公里,一举纳入浦东陆家嘴金融片区、金桥开发片区、张江高科技片区。
“上海发展看浦东”,浦东的区位优势使得浦东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局在扩区之际,在新区域设立检验检疫“一站式窗口”服务企业,“量体裁衣”配套出台《推动浦东改革创新进一步扩大开放工作方案》,明确9大方面、46项重点工作,率先将自贸区内最为有效的制度在浦东新区全面复制推广。
今年6月,我局结合检验检疫法律法规与基层一线操作实际,结合自贸区内8000多家企业的进出口贸易需求,结合上海市委、市政府和自贸区管委会的要求,推出了支持上海自贸区发展的24条意见。“新国检24条”重点针对简化事前的行政许可,加快事中的查验放行,强化事后的监督管理三个环节,包括体制机制创新、简政放权、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服务新兴产业发展、加快互联互通等5个方面,涉及88项具体措施,全面支持上海自贸区扩区发展。
扩区以来,我局已经正式发布支持上海国际会展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邮轮产业、金桥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公告,着力破解产业发展瓶颈,优化通关流程,降低企业成本,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和制造业健康发展。
深化监管改革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应该就是贸易便利化的精髓,也应该是自贸区建立的初衷。在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我局紧紧围绕贸易便利化,在自贸区探索构建了“十检十放”监管新模式,即先检后放、通检通放、即检即放、少检多放、快检快放、空检海放、外检内放、他检我放、边检边放、不检就放等十种梯度分类监管模式。
“建立上海自贸区,是中央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它肩负着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检验的重要使命。我们提出‘十检十放’就是希望进出口企业在自贸区开展进口贸易能达到十全十美。”俞太尉的介绍幽默中充满真诚,“从最严格的‘先检后放’到最宽松的‘不检就放’,我们确定监管模式的依据是产地国家的管控水平、生产经营企业的诚信程度、具体商品的风险高低和进出口交易的属性特征,建立起信用等级从劣到优,监管力度从严到松,放行速度由慢到快的全方位、多层次、分梯度的监管模式。”
这不仅是我局监管模式的大胆创新,更是自我革命的重大举措。一年多来,把第三方检验机构的检测结果作为进出口商品通关放行的依据,累计对55万辆250亿美元的进口汽车实施了“他检我放”模式,为进口商节约检测成本6200万元;对32批进口液化天热气、72批成品油的重量检验鉴定结果实施“他检我放”,为企业节约检验费用165万元。
基于物联网、云存储和大数据,现场查验人员通过手持移动终端,实现无纸化的信息比对和无线数据传输,完成法定监管任务,做到查验合格即可当场放行、查验记录即时录入传输,达到了货到即检、检完即放的目的。此项成果荣获了上海市“智慧城市”十大优秀应用奖。这项成果在自贸区内所有集中查验场站得到了应用,今年1月至4月,查验放行货物批次同比增长57倍,查验放行集装箱同比增长51倍。2015年6月1日,首批采用“空检海放”模式的进口食品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顺利通关,全流程较传统模式缩短80%。
“十检十放”给予了进口贸易最大的通关便利,赢得企业广泛赞誉,对促进外贸持续健康发展,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了突出贡献。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上海十届市委九次全会上肯定我局做法,认为上海局工作将对其他单位形成倒逼机制,从而避免短板效应。上海市市长杨雄赞扬我局是“服务很到位的中央在沪机构”。
推进复制推广
2014年9月,俞太尉履新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自贸区检验检疫工作领导小组并亲任组长。在多个场合,他不停地重复着“自贸区是重中之重,全局必须上下齐心抓好这项工作”这句话。作为精通检验检疫业务的老国检人,在2015年4月上海自贸区扩区之时,俞太尉提出聚焦“三重两新一大”战略,以最大力量支持自贸区和上海经济发展。、
为此,我局制定了《上海检验检疫局复制推广自贸区首批创新制度的实施方案》,并按照与浦东新区政府形成的合作备忘录要求,将上海自贸区内首批8项创新制度率先辐射浦东全区,优先让浦东机场口岸、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港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金桥开发区、临港地区、五角商贸城等区域的企业享受改革红利。
2015年3月16日,我局正式向质检总局报送第二批拟复制、推广的检验检疫创新制度,包括检验检疫数据交换、“即查即放”现场查验放行、外资认证机构审批改革、进境食品检疫审批、食品化妆品存储企业分类管理、免除动植物检疫证书清单等创新事项。
世界再制造行业龙头企业卡特彼勒就是首批自贸新政复制推广受惠企业之一。在2006年卡特彼勒进入中国之前,全球维修、再制造的概念在上海几乎为零。而如今,有效节约能源、降低能耗的产业绿色革命早已深入人心。得益于政策的扶持,卡特彼勒公司再制造用途旧件进口实现从无到有、逐年增加,2014年旧件进口9,744件,涉及金额116万美元,累计节电约650万千瓦时,节水35万立方米,减少温室气体碳排放超过7,114吨,经济与环保效益明显。
受这一经验复制推广的利好,目前浦东范围内已有13家企业通过上海局实施的入境再利用业务资质评估,累计进出口金额突破3亿美元。据上海市经信委公布的数据,2015年上海再制造产业年产值有望达到50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