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国进口乘用车超过了一百万辆,进口豪华车市场群雄逐鹿、竞争激烈。根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各大进口车商推出的新车型将达到42款,而且辆辆都是动辄上百万的豪车。然而,进口豪车的高价格就一定等于高质量吗?非也!
在高档汽车大批量进口的上海外高桥口岸,面对日趋激烈的品牌竞争,外高桥检验检疫局从不迷信国外大品牌,在进口汽车检验中发现了一系列设计、制造方面的质量问题,凭过硬的技术赢得了外国专家的尊重,用真诚的服务传递着检企间的信任。
2012年中国乘用车市场持续增长,该局检验进口汽车首次超过了32万辆,贸易额达到145亿3000万美元,从进口量和金额上巩固了在各主要口岸间的领跑地位!与此同时,共发现不合格案例22个,涉及车辆336辆,贸易额986万美元,对其中三个案例实施了退运处理,从把关成效中也实现了能力领先!
小油管敲响大警钟
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关于进口奔驰某轿车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警示通报,要求对该系列轿车组织排查,对经销店走访调查。而这正是从外高桥检验检疫局发现的一起典型案例中深挖而来的!
2013年3月,检验员在口岸检验时,发现一辆全新进口的梅赛德斯-奔驰某轿车助力转向失效。经过进一步检查,确认故障原因是助力转向系统的油管与发动机皮带轮摩擦破损,造成助力转向油液泄漏。我们知道,为提高车辆转向的轻便灵敏,准确反映驾驶员的意图,现代乘用车普遍采用动力转向。在正常情况下,汽车转向的能量只有一小部分由驾驶员提供,而大部分能量由发动机(或电动机)通过转向助力装置提供。虽然在转向助力失效时,车辆能由驾驶员独立承担转向任务,但操纵力将大幅增加,如果驾驶者经验不足,行驶中面对突然打不动的方向盘,将带来极大危险。
对这辆助力转向失效的轿车,当时厂商解释为工厂装配失误,是个案。可是不到一个月时间,又一辆助力转向失效的轿车出现了。同一型号,同一故障,“这是怎么一回事?”检验员高度警觉,马上对所有类似车辆进行检查、比较和分析,最终确认该车型的助力转向系统的油管设计不合理,存在安全隐患,属于缺陷。随即逐级上报,约谈企业,要求进口商对已进口车辆采取增加固定点的临时补救措施,并要求国外厂家在工艺设计上改进相关结构。
不轻易放过个案问题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外高桥检验检疫局汽车检验员的工作信条。他们坚持从细微处入手,不轻易放过所谓个案问题。2012年,检验员在检验中发现一辆菲亚特某轻型客车存在变速箱油渗漏、发动机启动异响以及启动时车身抖动明显的现象。经过分析,故障原因为发动机一处支承支点的紧固螺钉安装不正确。检验员敏锐地想到该款车属全新车型,可能存在系统性的质量风险,所以没有局限于个案处理,而是会同各方专家进行深入研究,与企业高层技术负责人经过多次交涉,最终使企业认识到工厂质量控制流程存在的问题,促使工厂改进了质量控制流程,从源头上控制住这一质量风险。
把关与服务并重
除了制造工艺、工厂质量检查等影响汽车质量的因素,该局检验员的关注点也延伸到了进口物流运输环节的质量管理。2012年3月,检验员在与码头装卸人员的交谈中无意间了解到,一批路虎越野车在码头卸船过程中大量存在启动熄火现象。虽然车辆尚未进入检验环节,问题也不是在检验环节中出现的,但是检验员对待工作的执着劲儿上来了。本着高度负责、严格把关的精神,他们联系进口商,调查原因,最终确认故障原因是车辆运输期较长,且期间温度变化幅度较大,长期停驶导致油箱中的燃油产生白色油状物质,堵塞高压燃油泵的进油口。
鉴于此次故障涉及40余辆汽车,且无法卸船将影响到滚装船的航行行程,如何既确保质量安全,又不影响物流运输?该局要求进口商在处置故障的同时制订卸船应急预案,在该批车辆上线检测时重点测试该批车辆的启动性能,并继续跟踪下一批同型号汽车的卸船情况。
外高桥检验检疫局通过检出的问题,帮助境外生产厂家改进了制造工艺、加强了工厂检查,加强了物流运输管理,最终提升了进口产品的质量,维护了国内消费者的权益。在进口到我国的汽车上发现的问题,其改进实际上提升了制造厂商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产品质量,这就是检验检疫工作受到厂商尊重的原因。通过这一个个典型的案例,他们用能力说话,既赢得了外国专家的尊敬和信任,也彰显了检验检疫把关与服务的作用,打造了“素质过硬、服务到位”的汽车检验工作品牌。
从进口数量的“领跑”到工作成效的“领先”,这背后是外高桥检验检疫人对提高把关服务能力的不懈努力,以及对更好产品质量的永恒追求!2012年大众、菲亚特、铃木、玛莎拉蒂、阿斯顿马丁等新品牌选择从外高桥口岸进口,2013年初奥迪也首次从上海口岸进口,外高桥口岸吸引力的持续增强,预示着外高桥这个汽车进口大港更加“领先一步”的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