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内化于心 服务外化于行
---上海局航交所办帮扶国内企业开拓非洲新兴市场实例
集中协调,热线联系
小郭是航交所办监装咨询热线最熟悉的陌生人,每到中成公司出货前的准备阶段,远在北京的小郭便通过电话仔细的与上海航交所办的检务人员就单证问题仔细核对,以确保货物到上海后货证相符,第一时间清关。事情的起源于中成公司第一次发货的尴尬局面,由于他们的货物是多地采购,涉及数十家不同地区的生产单位和检验检疫机构,而且由生产单位自行报检,其包装种类等货物形态经过运输、仓储等环节早已与出厂和出证时的包装不符,自然在检验检疫的监装环节中会以货证不符的原因拒绝通关。找到了病根,自然就方便对症下药了。首先便是设项目物流协调员,也就是郭振刚,居中协调各生产单位物流检验工作;其次,利用航交所办原有的监装咨询热线,可以第一时间为北京中成提供政策及业务咨询,保证中成公司做好夯实的准备工作,以期货到口岸时顺利出运。天道酬勤,虽然刚开始小郭因为对监装业务也是一知半解,跟咨询岗的同志两个人在电话里磨破嘴皮也是鸡同鸭讲,但因为双方都抱着服务外贸、开拓国货市场的愿望,在渡过磨合期后,中成的单证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
随到随检,弹性安排
在中成的表扬信特地提到了检验员老杜,成万方的散货物资就他一人监装,要是有条件弄个航拍镜头,大家就能理解什么叫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不过,外有美国特工,内有中国老师傅,这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终究是要被有心人完成的。时间回到中成第一次出货时,十余个批次的货物到齐后集中堆放在码头上,气场很足,但是由于部分批次不合格,全部趴窝不能出运。那时,最早到码头的货已存放了近一周,而班轮也早已靠岸等待装运。各种费用嗖嗖的往上窜,而中成公司的心情却跌入了谷底。也就了有了公司负责人急飞上海的一幕,一群面色铁青的客户出现在报检大厅,由于不解其货物质量合格为何拒绝其出运而把报检柜台拍得摇摇欲坠。经过航交所办耐心的解释监装政策,并且及时安排加班计划,平息了客户的焦虑情绪。这批虽然最后赶上了船期,但那尴尬的记忆却留在了双方的记忆之中。为保障后续批次的顺利监装,针对中成公司的货物分批到上海口岸的特点:航交所办建议中成公司采用随到随检的方式监装,这样便可避免同一船次报检货物,因部分批次货物不合格,耽误整批次出运的事件发生。而时间差的存在,也预留不合格批次的整改时间。同时,办事处为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利用自主研发的《装船前检验业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流程监控功能来“飞行”调配人员安排,检验员不必回办事处递交纸质报告,上传系统即可投入下个检验批次的工作中去。实践效果证明了,依仗信息化管理系统,随到随检的做法,虽然增加了监装人员的工作量,但不仅充分保障了此类大立方数批次的顺利出运,也为企业节约了可观的仓储物流成本。
这些为企业量身定制的方案收到了奇效,中成公司之后出运的两批次货物畅通无阻,也就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作为承担国内产品上海口岸出口至监装协议国的装运前检验工作的航交所办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由于部分企业对监装政策不了解,或是自身物流管理上的缺失导致货物监装不合格,造成企业不必要的损失。办事处一直以来都在探寻服务企业,帮困解难的方法:一方面通过设立监装业务热线电话、开展企业专项培训、网站等多渠道公示监装业务流程等途径,广泛宣传相关政策信息,提高企业认知度;另一方面,深入排查,主动对有困难企业积极提供政策咨询、业务指导等帮扶措施,助力国内企业开拓非洲新兴市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检验检疫工作的期望越来越高。锦旗中“热诚服务,排忧解难”四个大字在赫然显目,这些赞誉是航交所办提供优质服务,急企业之所急的肯定,也将不断鞭策航交所办人将“人民质检、为民服务”的理念内化于心,将“沟通上下左右,服务系统内外”实践外化于行,不断提高履职尽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