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与浦东开发开放28周年,我国改革开放之路步入新的里程碑,时代的弄潮儿们始终不忘初心奋勇前行。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继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加强统筹谋划改革创新,把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五年前,作为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战略性举措,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自此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新一轮的大幕。五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始终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以“大胆试、大胆创、自主改”为行动准则,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向国际一流自由贸易园区目标稳步前进,不断构建更加开放型经济体制与优化营商环境,取得了优异的经济发展成果,并探索形成了一大批制度创新成功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热土之上传奇正不停书写,五年前改革的良种在这里播下,如今这颗代表希望的种子正在茁壮成长,并激励全国改革开放的百花齐放。
引领全国改革开放
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作为我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对标国际最高水准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改革、政府职能转变,构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推动可复制、可推广成功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的新时期改革开放大幕正式拉开。五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以建设开放度最高的自由贸易园区为目标,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把防范风险作为重要底线,在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投资贸易制度体系、深化金融开放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激发了市场创新活力,超过100多个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到全国,总体上实现了初衷。
上海自贸试验区作为国家改革开放战略性试验田与先行者,是新时期浦东开发开放的践行者与推动力,是我国改革开放再出发塑造的对外开放“新名片”。没有政策优惠,也不搞税收洼地。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之初,就明确了制度创新的主攻方向。在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创新和事中事后监管四大领域,一系列制度创新喷涌而出。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挂牌成立与持续建设,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发挥了先行先试窗口作用,为我国改革开放作出了积极贡献,也有力推动了上海城市经济的发展。这些经验和做法,既是浦东开发开放与上海发展的动力与财富,同时是全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宝贵借鉴经验。
营商环境优化
对标全球最高水准,塑造开放度最高的自由贸易园区,持续提升企业服务功能,构建一流营商环境是上海自贸试验区不懈努力的目标。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后,在投资管理制度、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付诸努力:
01、投资管理制度改革
上海自贸试验区出台全国首张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如今负面清单的长度从最初190条缩短到45条。迄今为止,上海自贸区有近95%的外商投资项目通过备案方式设立。企业准入“单一窗口”、注册资本认缴制、企业名称登记改革试点、“先照后证”登记制、多证合一、集中注册登记制等创新改革举措提升了企业开办效率,强化了企业的市场投资主体地位,也让上海自贸试验区迎来了全国首家外商经营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自贸试验区首家中外合资旅行社、首家获批外商独资海员外派机构、首家国际综合医院项目、全国首家外商独资医院、首家外商独资资管公司、专业贸易服务平台等一大批服务业扩大开放创新案例。
在境外投资领域,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启动并实施境外投资备案制,推动中国企业通过自贸区平台“走出去”,对外投资领跑全国,鼎立支持中国企业在全球的拓展布局、国内产业转型升级与“一带一路”建设。
02、贸易便利化
上海自贸试验区积极推进关检合作,实现“三自一重”业务整合。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探索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改革,"单一窗口"已作为自贸试验区最佳改革实践案例全国复制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保税区域深入开展通关便利化改革,“先入区、后报关”、“批次进出、集中申报”、“一线放开、二线高效管住”监管制度、“三自一重”、“十检十放”、“货物状态分类监管”等近百项创新措施落地,推动保税区的进出境时间较全关水平缩短78.5%和31.7%。 而企业运营成本也获得大幅降低,单一窗口覆盖范围从最开始的海关、检验检疫两个部门已经扩展到涵盖中央和地方的22个部门和单位,企业申报数据项在船舶申报环节缩减65%,在货物申报环节缩减24%,累计为企业节省成本超过20亿;仅今年重点推进的集装箱设备交接单全面电子化一项,每年可为企业降低单证成本4亿元。以关检融合为契机,未来上海自贸区还将推动通关全流程。
03、金融改革
五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在资本项目可兑换、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建设、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国际化、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建设、金融领域创新、监管与风险防范等方面逐步探索稳中求进。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探索并形成自由贸易(FT)账户体系。FT账户体系实现了本外币一体化管理,成为境外融资、结售汇便利化等重要金融改革的基础,是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的一大创新。不少企业通过自贸账户,在境外融到了更便宜的资金。而依托自由贸易账户系统的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能帮助跨国集团统筹全球资金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并提高企业竞争力。
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以来,制度创新显示出对新扩片区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积极作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黄金国际板、上海保险交易所、沪港通等跨境金融服务功能性平台落地运行,“熊猫债”、“绿色债券”、“资产支持证券ABS”、“SDR债券”等在内的跨境人民币债券市场业务获大力支持,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外资股权投资企业(QFLP)、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试点持续推进。金融业的持续扩大开放也让自贸区的金融生态圈不断优化,金融机构加速集聚,资源配置功能持续增强,涉及金融等领域一大批服务业扩大开放项目落地生根,涌现出全国第一家以“先证后照”方式设立的持牌金融机构、全国第一家再保险经纪公司、全国第一家航运财产保险公司等全国第一案例,首家外商独资资管公司等创新案例也加速了在陆家嘴金融片区的集聚。
04、事中事后监管
从上海自贸区1.0方案中的“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到3.0方案中的“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先行区”,政府自身的改革始终是自贸区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五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加强政府职能转变,不断进行政府事中事后监管的有益探索,确立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为重点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形成透明高效的准入后全过程监管体系。数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形成了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平台,实现了监管信息的跨部门整合,推动了部门之间的协同监管。通过商事制度改革,上海自贸试验区由原先严格分门别类多个审批部门并列逐渐转变为一口受理的小窗口全覆盖。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注册资本认缴制、集中注册地址、一网通办等措施大大提升了企业开办的效率,让以前通常一个多月的企业时间缩短到几天,助推自贸区活跃企业数量持续增长。而上海自贸区独特的“窗口无否决权”制度等则让更多创业梦想成真,得益于服务窗口全国第一家盒马鲜生、喷气咖啡、共享餐厅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在浦东诞生。
2014年以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在全国率先推行“先照后证”改革,并在全市率先实行“双告知”制度,大力推动“证照分离”改革,建立了诚信管理、分类监管、风险监管、联合惩戒、社会监督"五位一体"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实现由规范市场主体资格向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转变,目前已经在67个行业和领域全面实施。
发展经济成果
统计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上海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逾5.5万户,是前20年同一区域设立企业数的1.5倍。新设企业中的外资企业占比,从挂牌初期的5%上升到目前的20%左右。以上海1/50的面积,上海自贸试验区创造了全市1/4的GDP和2/5的贸易总额。五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共开立了7.2万个自由贸易账户,累计结算额达到22.5万亿元。
数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后各大片区发挥各自优势联动协同发展。自贸区保税区域立足多年来雄厚的发展基础与制度创新优势,向着全球最高水平自由贸易园区与国际贸易城的目标不断迈进:截止2018年6月,保税区域累计新设企业3.07万家,累计办结境外投资项目1281个;保税区域新增的高附加值服务业占比达到35%,形成了商务服务、技术服务、文化服务的新三大行业;推动贸易监管部门出台并集成运用的近百项制度创新措施,让区内一线进境货物入区时间平均缩短2-3天,进出境时间较上海关区平均水平下降78.5%和31.7%,企业物流成本减少10%以上;跨境金融创新业务的开展,鼓励890家企业发生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95家企业参与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试点,2018年上半年,区内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为12369.6亿元,占到全市的50%。
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后,陆家嘴金融片区则对标国际最高标准着力打造“国际一流金融城”,涉及金融服务、航运服务、专业服务、社会服务等领域一大批服务业扩大开放项目密集在陆家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比如,全国第一家以“先照后证”方式设立的持牌金融机构、全国第一家再保险经纪公司(江泰再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全国第一家CEPA项下的合资全牌照券商(申港证券);全国第一家航运财产保险公司(中远海运财产自保公司)。全国第一家外商独资营利性非学制类职业培训机构(普华永道商务技能培训上海有限公司),继普华永道之后,今年安永也设立了同样的商务技能培训公司。上海自贸试验区已有五家中国律所与国际律所联营办公室均设在陆家嘴,有力推动了中国法律服务行业的国际化。全球排名第一、第二的国际船舶管理公司威仕、中英中船在内的8家外商独资船管公司在陆家嘴设立……特别是今年以来,陆家嘴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金融服务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和 “上海扩大开放100条”等政策,重点在吸引外资金融机构集聚等方面,争取对外开放举措在陆家嘴片区率先落地:注册于陆家嘴的韦莱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全球三大保险经纪商之一)成为全国第一家获准扩展经营范围的外资保险经纪机构,怡和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世界500强企业怡和集团成员公司)获准成为全国第二家扩大经营范围的外资保险经纪公司,英国第三大外币兑换公司、英国跨境收款金融科技公司World First在陆家嘴设立的全资子公司——越蕃商务信息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正式向央行提交了进入第三方支付市场的申请,这也是我国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提交第三方支付申请。
张江高科技片区则不断推进“双自联动”建设“中国自贸区升级版”,根据张江管委会提供的数据,目前张江科学城已聚集外资研发机构158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0家,整个科学城内现有各类人才37万人,其中包括4名诺贝尔奖获得者、8名海外院士、46位国内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更是达到151人,人才总数较2010年翻了一番。张江高科技片区新增企业近5000家,其中1/4的企业属于高新技术类企业,增长幅度是扩区前同期的2倍多。“双自联动”建设方面,张江高科技片区在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海外人才出入境政策、海外人才永久居留与创业就业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等制度创新方面取得突破,不断为外籍高层次人才提升宜居宜业的营商环境。
金桥片区立足自身优势促进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逐步迈向“中国智造”,2014年至2017年,金桥外资注册年均增长21%,实到外资年均增长达110%。截至今年9月,55家世界500强企业已经在金桥投资102个项目,累积引进外资达250亿美元。2015年9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后第一家融资租赁和商业保理机构沃尔沃融资租赁(中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18年9月,全国首家外商投资金融教育机构瑞伯职业技能培训(上海)有限公司在浦东金桥完成注册,正式落户上海自贸试验区。下一步金桥一方面将持续在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家用电器、食品和生物医药等传统支柱产业发力,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产业不断融合发展,同时形成以现代汽车产业、智能制造产业、新媒体产业和新兴金融服务产业“3+1”战略产业格局,为中外企业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不断创新保驾护航。
世博区域逐渐成为央企聚集地,推出多个功能平台体现服务高能级。目前这里已经是上海央企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区域内已经集聚了宝武、商飞、华电等24家央企,注册了50家左右不同类型的企业。 此外,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上海大歌剧院、亚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运行中心等一批功能性项目落户世博,集合总部商务、文化会展、旅游休闲、生态宜居等功能的世博生活带呼之欲出。2018年5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央地融合发展平台于世博区域正式成立,目前世博地区正着力在央地深度融合发展方面实现突破。从地区经济结构优化角度看,在央企带动下,世博地区已确立了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服务性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1%,较2016年末数据上升31%。其中,产业金融、航运金融、文化产业等发展势头良好。
未来发展方向
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五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面向未来,要在深入总结评估的基础上,继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加强统筹谋划和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水平,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把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指出,5年来,有关地方和部门密切配合,推动自贸试验区在改革开放的“深水区”积极探索创新,勇于攻坚克难,在多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成绩应予充分肯定。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更大力度推动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创新。要着眼解决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强化改革统筹谋划和系统集成,继续狠抓制度创新,加快形成发展和竞争新优势。积累更多可在更大范围乃至全国复制推广的经验,进一步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的示范引领作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于座谈会强调,自贸试验区是国家的试验田,不是地方的自留地,要一切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进行探索和试验。自贸试验区是制度创新的高地,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要紧紧依靠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自贸试验区是“种苗圃”,不是“栽盆景”,要加快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自贸试验区是“首创性”的探索,不是简单优化程序,要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彰显改革开放试验田标杆示范带动引领作用。韩正要求,有关地区和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做好自贸试验区各项工作。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扎实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深化负面清单制度改革,推进贸易监管制度创新,加强改革系统集成。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奋力开创自贸试验区建设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五周年之际,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专程前往自贸区实地调研时提出,上海自贸试验区未来将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知识产权保护良好法治环境;进一步吸引全球优秀企业集聚,推动形成更加完整、更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抓住实施“上海扩大开放100条”的契机;结合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优势,大胆创新探索,真正做强做优;加快重点领域对外开放,促进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融合发展;在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放大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溢出带动效应,努力打造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近期,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及其管理模式实施办法发布,是助力自贸试验区当好领跑者、树立新标杆的又一重要举措,将成为加快推进服务贸易供给侧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外贸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重要支撑。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中国的改革开放永不停步,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创新将永不停歇。(外联发商务咨询)